11月份,秋收已基本结束,我市秸秆禁烧成果如何?11月24日,淮河晨刊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,今年我市秸秆禁烧有成效。午收秋收几个月的时间里,我市首次实现了环保卫星监测“零火点”。
近日,安徽省环保厅对“蚌埠经验”进行了全省推广。那么,禁烧的秸秆去哪儿了?
卫星监测“零火点”
往年午收秋收期间,宁洛高速蚌埠段,多多少少都能看到焚烧秸秆的现象,但是今年高速公路两侧没有烧黑的地块,也没有发现任何秸秆焚烧的迹象。
“今年我市首次实现了卫星监测‘零火点’。”市环保局副局长陈运说,环保部卫星监测是判断火点数量的标准。去年我市被卫星监测到的火点数有110个。今年秋收期间,也被监测到有5个火点,但经过核实,这5个火点为机械故障引燃秸秆,以及焚烧垃圾等造成,与焚烧秸秆无关,经申报,已经予以核销。
空气质量明显改善
“记得去年6月份,空气质量特别差,可以闻到明显的焚烧秸秆的味道,今年还真没怎么闻到烟味。”市民古先生说。
焚烧秸秆是雾霾天的“元凶”之一,在火点数为零的今年,空气质量明显改善。监测数据显示,5月20日至7月15日,我市优良天气为45天,较上年同期增加11天,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为77.6微克每立方米,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5%。
1至10月份可吸入颗粒物实际平均浓度为87微克每立方米,低于控制目标值,较去年同期的124微克每立方米,下降约43%。
秸秆利用渠道通畅
“广播天天响,标语到处有,村里的、乡里的干部天天在田间地头转,我们都知道秸秆不能烧。”怀远县双桥镇60多岁的村民夏先生说,他种地几十年,今年禁烧的力度最大。“村干部天天盯着,加上他们也给我们找出来秸秆利用渠道,我们也不想焚烧秸秆。”
秸秆利用渠道的通畅,让秸秆有了价值,农民自然不会焚烧。今年我市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中,在收割、控茬、打捆、收储、灭茬、旋耕等方面提供标准化、全流程、系统化的服务,在主推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的基础上,推进秸秆的饲料化、能源化、肥料化、基料化、原料化利用,发挥秸秆发电的主渠道作用,实现了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双赢。
“85%以上的秸秆都得到了综合利用。”陈运说,光是夏收期间,国能电厂、凯迪电厂收购秸秆13.5万吨,较去年翻了两番;莱姆佳肥业收购1.6万吨秸秆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;天一锅炉等企业收购2.8万吨;和平乳业等养殖企业收购秸秆8.8万吨。
“蚌埠经验”全省推广
秸秆焚烧,是一项全国性难题,让各地政府头疼。然而,今年午收秋收,我市采取了一系列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的有效措施,实现“零火点”,不仅得到了群众的支持,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。安徽省环保厅已将“蚌埠经验”以简报形式向全省各地市推介。
考虑到短时间内,要秸秆搬到田埂上,送到电厂不可能,今年全市各个乡镇村,建了1200多个堆场,成为全省第一个“吃螃蟹的城市”。